第三百一十二章 跟腳

作品:《覆清1796

    而就在討虜軍海軍在海外橫掃外敵時,討虜軍陸軍方面的戰事也進行得如火如荼。599小說網 www.xs599.com

    嘉慶二年十月二十八日,江西,九江府,湖口梧桐嶺。

    清軍大營便駐紮與此,三萬人大軍將整個山嶺都占據得滿滿當當,還有兩萬人駐紮在山下數里外的太平關,地形險峻,易守難攻,更關鍵的是二者距離極近,若是有什麼問題,也能夠很快來援。

    李阿六率領六萬大軍在梧桐嶺下紮營,密密麻麻的營帳讓清軍看著都有些眼暈,心中也多了幾分恐懼和擔憂,特別是那一門門朝山上豎起來的炮口,發著幽暗的光,更是讓人膽戰心驚。

    不過,讓清軍將領感到意外的是,討虜軍只是把他們圍困在了梧桐嶺上,都快兩個月了,並沒有主動攻擊的跡象。

    江西布政使萬寧此刻就站在山頂用望遠鏡看著下方的討虜軍,心裡微微有些驚訝,他也沒有想到對方竟然會如此鎮定,說圍困就圍困,並且還是一圍就是兩個月,如今被堵在了梧桐山,心裡倒有幾分後悔。

    拖倒是把叛軍拖在這裡了,但是連同自己也被陷在這裡無法脫身了,此刻外面的局勢恐怕已經是天翻地覆了,畢竟叛軍可不止眼前這一支兵馬。

    想到這兒,萬寧不由得有些心煩的嘆了一口氣。

    正在這時,江西按察使託倫走上來稟報道:「大人,又有許多綠營兵逃下山去了,再這樣下去,不用叛軍開打,我們自己就垮了。」

    被圍困了一個月後,山上就已經開始缺糧了,從那時開始就時有逃跑的現象發生,到如今已經愈演愈烈了。

    萬寧聞言抬頭看了看天色,好半天后才嘆了一口氣道:「天晴了,決戰就快開始了。」

    山下,討虜軍的旗幟突然豎了起來,眼見天終於放晴了,李阿六準備抓緊時機儘早結束戰鬥。

    其實早在月初黎漢明就下達了總攻的命令,奈何命令剛下達便遇到了連綿不絕的秋雨天氣,這雨一下便是半個多月,直到今日才終於放晴了。

    指揮部中,司令李阿六,參謀長佘鳳台等討虜軍第六兵團一眾高級將領都集結於此。

    等人都到齊後,李阿六便率先開口說道:「諸位,余茂林副司令率領的五萬大軍已經拿下了長江南岸安徽的徽州府、池州府和寧國府等地,第二兵團也已大舉進入了浙江,他們兩部人馬將在會攻杭州後北上進入江蘇。」

    「另外,獨立兵團除了圍困德化城的部隊外,其餘數萬大軍也已挺進了安徽的安慶府,現在綜合看來,就我們九江這裡的進展最慢了。」

    「現在天放晴了,所以我們得抓緊了。」

    李阿六話音剛落,第一師的師長卓寶光便起身應道:「司令不必擔心,如今梧桐嶺上的清軍已經病死、戰死、逃跑萬餘人了,山上現在只剩下了飢腸轆轆的不足四萬的清軍,末將有信心一戰而定。」

    卓寶光是布依族人,也是以前南籠義軍中王阿從的親信之一。

    李阿六聞言點了點頭,道:「那好,既然你那麼有信心,太平關方向便交給你們一師了。」

    「是,司令方心,保證完成任務!」卓寶光聞言連忙起身立正敬了一禮應道。

    李阿六見狀點了點頭後看向第二師師長饒國珍繼續下令道:「至於東邊的青山橋方向,便由二師負責!」

    「是!」饒國珍聞言連忙起身應道。

    等李阿六安排好後,參謀長佘鳳台才開口道:「根據氣象部門的估計,兩天後可能又得下雨,所以,我們只有兩天的時間,必須得速戰速決!」

    貴州,石阡府,龍泉縣,永和鎮。

    永和鎮是新成立的一個城鎮,位於石阡府和思南府交界的大山深處,以前清軍的勢力還沒延伸到這裡來便被討虜軍滅了。

    這裡的百姓穿著的是明朝的服飾,使用的依然是南明永曆的年號。

    按照原本的歷史,這裡要到道光年間才會納入清政府的實際統治。不光這裡,其實西南這邊的大山里,很多地方都是在新中國建立後才算是徹底的納入了中央政府的治理,其他時間要麼是被當地土司土王統治著,要麼就是游離在外自成一片天地。

    原因也很簡單,交通不便,很多地方幾乎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與外面聯繫。

    永和鎮這裡原本便是這樣的情況,位於群山深處,只有北邊一條懸崖峭壁上鑿出來的棧道聯繫龍泉縣的其他鎮,而離龍泉縣城至少還得穿過三四個城鎮。

    東邊到思南府城同樣也很遠,需得翻山越嶺不說,沿途還得經過一些土司山寨。

    這也就造就了永和鎮特殊的地理位置,兩邊一時都管不到。

    按照黎漢明的指點,討虜軍來到這裡後,看到的便是一片和平的景象,便把這裡取名為了永和,意味希望這裡永遠和平之意。

    「大人,大帥派人傳來消息,他們今日便到!」

    聽到這個消息,在鎮裡等待的黎安理頓時鬆了一口氣。

    自從與英國人的談判完成後,黎安理回到遵義交接完手裡的工作,便來到了這裡,已經好幾天了,也把周圍的情況都摸索清楚了。

    新的國家就要建立了,作為首腦的黎漢明必須得要有跟腳,光有黎安理這一支的證明還不夠,必須得再拿出一份有跡可循的跟腳來才行。

    這也是歷朝歷代開國皇帝必須要祭天祭祖的原因,祭天是表明權力,祭祖便是要明確跟腳,明確正統性。

    所以,思來想去,黎漢明便試著讓劉阿蠻派人來到了後世老家的位置前來打探。

    好在劉阿蠻果然在這裡發現了黎漢明後世老祖黎國禎的墳墓,也發現了房屋的遺蹟,只是可能是因為黎漢明穿越而來無意中改變了一些歷史軌跡的原因,這裡並沒有發現黎氏族人的跡象。

    這讓黎漢明鬆了一口氣之餘也不免有些疑惑,最後只能是當做平行時空來處理了。

    見到黎安理後,黎漢明趕忙致歉道:「見過伯父,勞煩伯父久等了!」

    黎安理見狀也笑著拱手道:「大帥你軍務繁忙,能這麼快趕來已經算是快的了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只是笑了笑,隨即問道:「怎麼樣伯父,可探查清楚了?」

    黎安理聞言正了正色,嘆了一口氣後點了點頭回道:「探查清楚了,那裡確實是國禎祖父安寢之地,不但如此,我還找到了幾位正字輩叔伯和安字輩兄長的安寢之地,只是房屋已經焚毀多年,不知道其他人又搬離去了哪裡?」

    懷民敬天,國正安邦!

    從黎漢明這一支黎氏的祖輩黎朝邦來到貴州隱居後,這便是他定下的後世子孫取名的字輩,這樣的取名方式一直到後世都在循環利用,本來按照字輩排下去,黎漢明、黎恂、黎愷他們都應該是叫黎邦什麼什麼的,但很奇怪的是,不管是現在還是後世,邦這個字輩都沒有用上。

    「那裡位置離這裡還有些遠,需得翻過這個山坳下山後,沿河逆流而上,半天的路程,沿途都是一些前明漢家遺民建立的村寨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,隨即抬頭看了看天色,發現時日還早,於是便道:「那現在就走吧!」


    山路難行,沒法騎馬,所以一行人只得步行。

    其實到了永和這裡後,黎漢明就已經知道了路徑了,因為這裡後世納入了清政府統治後,也取名為永和,到了黎漢明所在的那個年代,這裡經過百多年的開發,道路方面已經算是非常完善了。

    後來更是修建了村村通水泥路,家家戶戶出門便是水泥地。

    一路上,黎安理都在介紹著沿途的情況:「翻過山去便是劉家寨,劉家寨對面是曹家堡,劉家寨沿河往上走是蔡家寨,蔡家寨河斜對面是陶家寨,陶家寨河的斜對面是陸家灣,再上去就是隔河而居的安家壩和安家溝兩個安氏村寨。」

    「安氏上去是潘家寨和王家灣灣兩個緊鄰而居的村寨,對面是一個叫桐子壩的十幾姓氏雜居的一個村寨,過了王家灣灣,另外一條河溝對面的半山腰便是我們黎氏一支的故居。」

    「沿途這些村寨的百姓大多都是守堡人的後代,少數是後來逃難來此的。」

    「此外,據我派人探查得知,在我們黎氏故居對面的大山深處,還有從明末四川逃難到這裡定居的一支黎氏族人建立的村寨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只是淡定的點了點頭,這些情況和後世幾乎相差無幾。

    所謂的守堡人其實就是從明初時遷移到貴州駐防的衛所兵,他們以百戶所為單位設立屯堡,「三分守城,七分下屯」,寓兵於農,在衛所附近開墾土地。

    軍屯的官兵多為漢族移民,而後來發展成鄉鎮的堡則成為漢族移民的居住點,一旦列入軍籍,父子相承,不得脫籍。

    一直到明朝滅亡至今,貴州的群山里都還有不少守堡人存在。

    想了想後黎漢明便說道:「其實我老家那裡算得上是一個山島而已,周圍其實只是一條河,有一面河道只是被旁邊那座大山塌山阻斷了而已,我那時就是從王家灣灣對面的山崖上失足落水後被沖走的,那時還小,所以只能記得個大概位置。」

    黎安理聞言點了點頭,笑了笑說道:「確實如此,我也去查探了一番,塌山應該就是百多年的事。」

    「其實說起來,我們這一脈的老祖叫黎朝邦,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,播州楊應龍之亂被平定後,老祖前來貴州教化,後來便隱居於此,沙灘黎氏傳至今日,到你們這一代是第七代了」

    或許是真的確定了黎漢明跟腳的緣故,一路上黎安理的話不由得多了起來,翻過山坳,乘上早已準備好的船隻,一行人沿河逆流而上,終於在天黑前趕到了目的地。

    「就是這裡了,從這條支流進去的話雖然路程近些,但山路比較陡峭,不好行走,所以我們還得沿主河道向上走幾里,在另一條支流河口靠岸後上山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,並沒有多說什麼。

    這個時候這座山上還只有他們黎氏一家,等再過幾十年,這裡就會搬來十幾家,組成了後世黎漢明老家的寨子。

    如今這裡除了半山腰有人居住過的痕跡外,其他地方幾乎都是原始森林。

    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爬行,黎漢明終於來到了後世老家老宅的位置,他沒想到後世在某個不可描述時期被一把火燒掉的祖屋,如今提前了兩百年還是沒有逃脫被焚毀的命運。

    站在廢墟前,黎漢明嘆了一口氣後便問道:「伯父,接下來怎麼安排?」

    作為一個現代人,對古代的那些禮節肯定是了解得不多的。

    「叫你來是作最終的確認,後面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,我會安排下去的。」其實黎安理之所以把黎漢明叫到這裡來確認現場,主要是為了大義名分。

    「呃~」聽了黎安理的回答,黎漢明不由得有些愣住了,感情自己爬山涉水的來到這裡,就是為了指認現場的。

    不過,他也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,所以點了點頭後便沒在多說什麼。

    見黎漢明沒說話,黎安理便轉身看了看四周的一片群山後嘆了一口氣道:「群山懷抱,沒想到大山深處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地方,也不知道當初二祖父他們是怎樣找到這個地方的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笑了笑,道:「這樣的地方這片群山里肯定有不少,不過景色雖好,但交通不便,想要發展起來恐怕很困難。」

    「大帥不必擔心,交通部那邊已經做好規劃了,未來幾年會逐步修建連接大山各處城鎮的大道,只要道路通了,發展不少問題。」

    頓了頓,黎安理接著道:「此外,對於那些實在偏僻的地方,軍政府的打算是把他們遷移出去,要麼安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,要麼就向南或者西域那邊移民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聞言點了點頭,道:「注意做好安撫工作便好。」

    據不完全統計,這個時期的貴州有一千多萬人口,而貴州大半的土地又是山地,加上貴州的氣候基本又是三年一小旱,五年一中旱,十年一大旱;山上旱,山下澇等自然環境,導致這裡百姓不管投入多少精力,都只是越來越窮。

    百姓發展不起來就算了,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利用,貴州的自然環境也會變得越來越惡劣,石漠化越來越嚴重,這就導致了百姓越來越窮,越窮越會加大開發力度,加大開發力度又會讓環境惡化,環境惡化再又會讓百姓越來越窮,如此便進入了一個死循環。

    所以,不管是為了發展還是為了保護環境,移民出去是必須得走的一步路。

    按照黎漢明的打算,貴州的總人口最終保持在五六百萬左右是最好的,因為這個時期這裡的其他各族人口只有不到兩百萬,留下三百多萬漢人加上駐軍就完全足夠維護這裡的穩定了。

    看著四周環繞的群山,黎漢明忽然想到了什麼,對黎安理說道:「對了伯父,我記得從下面這條河逆流而上,過三四個大山後,那裡應該有一個叫朱家場的地方,如果我沒猜錯,那裡應該是朱明後裔建立的鎮子。」

    「另外,翻過後面那座大山,再往南走三公里左右,應該還有一個叫新明的鎮子,那裡應該也是朱明後裔建立的鎮子。」

    黎漢明之所以如此確認,也是因為這兩個鎮子在後世是附近有名的兩個市集,並且在後世某個特殊時期被當作封建餘孽禍禍的夠嗆。

    黎安理聞言點了點頭,應道:「我已經派人四處去探查了,大帥放心,這邊現在已經納入了軍政府的統治,他們翻不起什麼風浪的。」

    一夜無話,第二天一大早,黎漢明留下黎安理在這裡處理後續事宜後,他便帶著護衛先向北去了龍泉縣城,然後向西沿湄潭河順流而下到了湄潭縣,與第四天的中午到達了三渡關。

    再次站在三渡關上,黎漢明一時有些感慨不已。

    當初翁彭年率軍修建的防禦工事依然還在,但卻早已物是人非了。

    這裡,同樣是黎漢明收攏軍心的地方,猶記得那時的他剛入伙,為了收攏軍心,拿出了黑科技顆粒火藥,一炮打死了滿清雲貴總督勒保,贏得了守關大戰,同樣也贏得了將士們的認可。

    黎漢明有時在想,要是當初沒有這一戰,他們這一支義軍有可能早就滅亡了,也有可能會併入了其他義軍之中。

    而今,討虜軍已經收復了華夏半壁江山,立國也已提上了日程,兵威已成勢不可擋之勢,一統天下也不會太遠了。

    想到這兒,黎漢明頓時心滿意足的笑了笑,歷史終將會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改變,如今華夏稱雄世界的頹勢也被自己給止住了,何其有幸!

    正在這時,劉阿蠻急匆匆的找了過來稟報道:「大帥,楊遇春、孫永元兩位將軍發來西北急報,哈俄十萬聯軍趁我西域戰亂之機渡過愛古斯河犯我疆域,現正與伊犁將軍保寧所率大軍對戰于勒布希一線。」

    ------題外話------

    寫著寫著,前面的內容突然被屏蔽了一大堆,改得心煩了,還有幾章沒放出來。

    我在後面寫,審核在前面刪,說實話,現在前面的內容已經被審核刪改得我自己都不認得了。

    將就看吧,我儘量寫完本!



第三百一十二章 跟腳  

語言選擇